前一秒依依作别的还是王佳俊和朱洁静,一个闪回就成了侯腾飞和王景;前一刻深情凝望的还是方文和毕然,一个回眸就成了韩睿泽和徐莹……昨晚,“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琪大戏院迎来500场纪念演出,“风雅颂韵”四组卡司及所有参与过演出的角色演员齐聚舞台,合力完成了这场对“电波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出。
图说:《永不消逝的电波》500场纪念演出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相关资料图)
尽管四组演员是交替出演,却是无缝衔接、一气呵成。逾500场演出的历练让他们的演绎一脉相承,又有着质感韵味上的些微差别,这也让台下的“电波迷”自发开启“猜猜猜”游戏。四组演员身型相似,但火眼金睛的剧迷依然能一眼认出卡司以验证自己作为一个“电波迷”的自我修养。
最动人一幕在李侠和兰芬共同陷入回忆的双人舞,四组卡司同台呈现这对革命爱侣平凡而又温馨的日常生活瞬间,也正是这份平淡却又不易的小幸福让最后李侠的牺牲有了充分的情感铺垫。最后,伴随着响彻全场的“滴滴滴”发报声,红色电波仿佛穿越时空让现场每一个人感受到了那个年代隐蔽战线工作者为理想和信念付出的牺牲和奉献。
幕后的“电波人”
自2018年12月诞生以来,舞剧《电波》剧组走过了有欢笑也有泪水的1654个日夜,在42座城市的61个剧院迎来了61万观众,它的成功凝结着每个“电波人”的心血, 全卡司阵容的上演,也让人们看到上海歌舞团青年演员的成长。“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当闪烁着“电波红”的誓言照亮每个人的脸庞,特别设计的谢幕环节充满惊喜。
剧场里,伴着持续而热烈的掌声,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原上海歌舞团团长、艺术监制陈飞华,编剧罗怀臻,总导演周莉亚、韩真,作曲杨帆等所有曾为“电波”的殚精竭虑、辗转反侧的“电波人”齐聚一堂。他们和台下打亮手机灯齐声呼喊“我爱电波”的剧迷观众一起留下了一张闪亮的全家福。
舞台上那抹“电波红”,如同一束理想之光照进台上台下每个人的心中。罗怀臻说:“电波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份记忆。这份记忆已然植入了这个城市、这个时代和舞蹈这个行业。500场的传奇是我们和台下每一位观众共同创造,它是节点也是新的起点,我期待有600场、800场乃至1000场的重逢。”
陈飞华说:“上海是一座红色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烙印着‘上海出品’的舞剧《电波》今天获得的荣耀也是上海的骄傲,是中国舞蹈界的骄傲。”冯双白则为结尾时,兰芬抱着孩子的那一幕泪凝于睫:“文艺是时代前进的 号角,守正创新的《电波》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他所传递的爱与信念。”
台下的“电波人”
“电波”的全家福怎能少了剧迷的身影。刚过完26岁生日的蓝馨怡,第N+1次踏入美琪,以500场纪念演出来纪念她的“电波情缘”。她清晰记得初遇《电波》在西安:“那是舞剧《电波》第一次巡演,当时我还在读大三,恰好在西安实习。这是我第一次看舞剧,本来因为是红色题材,难免担心会不会很枯燥,没想到《电波》带来的震撼力绵延至今。”
刷《电波》不下50场的蓝馨怡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志愿者。毕业后,她在上海一家计算机公司担任软件测试员。她坦言,当初投简历,北上广都有工作机会,但最终考虑到看剧的选择面和时间成本,义无反顾来了上海:“上海能看到全球最新的戏剧作品,这里观众素质也高,大家基本都能自觉遵守剧场礼仪。”
80后的狄佳璐也是“电波”的铁粉,从2019年4月首演“追剧”至今,她看《电波》会自然带入“老母亲”心态:“看着他们从一组卡司拓展到四组卡司,就觉得‘电波’家族越来越兴盛,让人特别高兴。”今晚,她特地从网上订了一箱白兰花,演出前在剧场门口随机分发给观众,剧场中弥漫着白兰花的幽幽香气,那便是她对《电波》的爱。
与她同行的还有护士刘星星和顾三米。顾三米追着这部剧到过北京、佛山,看了不下70场。即便如此,昨晚主要角色登场时,她还是激动得泪流满面。尤其是看到15岁的小裁缝为保护李侠牺牲的那一段,她每每都泣不成声:“小裁缝牺牲的时候,才入党3个月零7天。我是一个有13年党龄的党员,看着他,会让我想到自己读大学时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情景和心境,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