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这个字,是我身上一直有的一个标签。”当被问及自己昵称的由来时,时尚博主江美芸坦诚地告诉记者。

时尚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快速捕捉流行趋势的能力,更要有将其快速转化落地为时尚产品的能力。因此,“急脾气”也算是江美芸的一种自我修养。从多年经验的幕后造型师,转型为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时尚博主,这种“急”性子一直推动着江美芸与行业和粉丝交流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也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新媒体事业起步不久的“急脾气小江”,在抖音的粉丝数已经超过三十万,小红书上也有接近十万的时尚“追随者”。与此同时,江美芸也以专业的时尚品位,在直播间里把不少优质的设计师品牌,带给了更多想要打造个人风格的网友们。

“没有人不愿意去拥抱时代”

在江美芸看来,“急脾气”催促着她在积攒经验的坚实“不变”中求“变”,也鞭策着她树立起个人的时尚态度,以“不变”应对万变,这是她迈出职业转型的第一步。

“很多人认为转型是一种打破舒适圈的选择,但我并不这么想。事实上,一定是有某些‘不舒服’元素的产生,才会推动你走出去,去选择更长远的、更广阔的、更可持续的道路。与其说是走出舒适圈,不如说是步入下一个发展的舒适圈。”江美芸笑言,自己离开深耕多年的造型师行业时,反而是一种“欢欣鼓舞的转身”。

在传统的时尚圈里,知名的大牌时尚杂志一直手握着行业“权威”。但正如互联网时代的其它老牌媒体一样,大牌时尚杂志也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周刊也好,月刊也罢,都已然跑不过时尚潮流的迭代更新。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给时尚行业带来了曾经稀缺的近距离互动性。江美芸表示,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海量信息,将真实鲜活的用户个体呈现在时尚行业面前,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传统的“权威”引导流行的模式在被逐渐消解,用户正在各个维度亲身参与到时尚行业的发展之中。

“当你开始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站在用户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时尚行业,才能打破以往闭塞的思维模式。”江美芸向记者举例,近年来,很多国际大牌建立了自己的电商部门,开启了直播带货业务,而在十年前,这些大牌甚至会“抗拒”入驻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一方面,这与上述时尚行业缩短距离、增强互动的变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如今的中国电商平台已经建立了足够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审美基础,在正规、良性的电商生态驱动下,国际大牌愿意、也不得不去拥抱这股潮流。

“毕竟,没有人不愿意去拥抱这个时代。”

“优秀设计师品牌亟需被看见”

大牌自有大牌的发展路径,江美芸想做的,是帮助优秀的小众设计师品牌摸索出自己的“活法”。

江美芸认为,国际大牌提供的时尚价值早已过了“人人认LOGO”的年代,能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品牌背后的价值,包括设计理念、品牌故事、面料工艺以及传递的认同等等维度。经过时间检验的大牌产品,当然会产生较高的价格壁垒,其中也包括很大部分的宣传营销成本。而对于刚刚起步的优质中国设计师品牌,亟需的是被更多人“看见”背后的故事。

在十余年的造型师生涯中,江美芸已经见到了太多优秀的中国设计师,他们为了传递自己的理念和声音,全身心投入到创作设计之中。但她看到的努力,也许并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知,所以,在转型时尚博主之初,江美芸就给了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做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桥梁沟通两端。对设计师而言,江美芸清楚地知道,支撑原创理念落地的是长年大规模的投入,这也为她指明着力的方向——帮设计师解决销量问题。唯有如此,设计师才能步入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坚定信心将更好的创意以产品展现出来。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时尚单品,也不再是纸面上、视频里的“穿搭法则”或是“绝不出错Tips”,短视频平台上的直播互动拉近了网友和“小江”的距离,“为了找到属于粉丝自己的风格,有时候我甚至会比他们更‘急’。”

江美芸特别向记者强调,很多中国设计师自嘲是“设计民工”,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创意或设计力,而是品牌化思维欠缺。每年每季推出的大量新品,很少能够联动融合产生品牌效应。江美芸表示,“一个优质的品牌,能够影响的消费者群体远多于一件优秀的单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价值买单,是我们的长远目标,也是在第一步时就应该纳入考虑的部分。”

为此,江美芸确立了内容驱动的新媒体品牌传播策略,以专业的眼光和视角,为消费者带来“过硬”的时尚单品,让消费者既能认产品,也能认品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通设计师品牌推广营销的电商渠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潜力十足的新品牌,她的团队也会以直接投资的形式为它们注入“强心剂”,助其渡过“从零到一”的难关。

“只有文化的才是世界的”

对于近年来屡屡被提及的“国潮”及“新中式”概念,江美芸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尽相同的专业概念。

“国潮”更多面向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世代,他们乐于表现个性,对流行时尚等文化标志更为敏感,对街头潮牌也青睐有加。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符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欧美文化代表物,从而形成跨越服饰、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国潮”风格。而“新中式”更加偏向国风,目标则主要是经历了岁月沉淀,想要回归文化本源的消费者群体。他们希望能够融合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工艺,最终达到文化风格的彰显。

但在乐于站在受众角度考虑问题的江美芸看来,专业概念的分野并不影响消费者的接受,设计师更不能因此固步自封,“理解国潮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一个‘国’字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核心理念。很多设计师急于‘再造’文化,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足够精彩。几个汉字、一片图腾、彩锦缎面,甚至是几颗小小的盘扣,这些元素的点缀就已经能让人眼前一亮。”

原创性地运用,而非强求“再创”。这是江美芸为设计师提出的一个建议,这一点也与她坚持的“只有文化的才是世界的”理念息息相关,“设计走向世界靠的是包容性,包容性就是去理解受众,理解的核心则是文化。可穿戴的文化,是最显而易见、也便于理解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穿衣风格、大致的性格特点,以及看待时尚的态度,这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维度上,我们无法强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所有人都喜欢同一种元素,只有尝试用文化理解文化,找到共通之处,才能让海内外的消费者都感受到设计者的初心,从而接受产品和品牌。”

江美芸也毫不掩饰,自己“急脾气”的性格有利有弊,在对时尚行业有了更多观察和思考之后,她正在试着在某些方面让自己慢下来,比如去探索在消费者和设计师的背后,有哪些更深层次的需求。

“还是那句话,要更懂你的受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