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港股业绩密集披露的窗口,投资者偏向于在波动的市况中寻找稳健成长、具备韧性的标的。想要从中寻找成长性与确定性兼备的个股,2022年业绩成为了投资者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资本市场审慎以待时,不变的依然是投资者对企业成长性的考虑。3月21日,中国建筑国际(03311)发布了2022年业绩。在这份财报中,我们将看到公司无惧外界挑战,高速增长的一面及科技引领的发展底色。


(相关资料图)

经营性现金流回正,ROE步入上行轨道

在今年,中国建筑国际交出一份稳中向好的成绩:2022年集团实现收入1019.8亿港元,同比增长31.9%,突破千亿大关。期内,公司实现毛利润1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7%,持续向好态势鲜明,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约79.6亿港元,同比增长17%,展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同时,公司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24港仙,连同中期股息每股24港仙,派息率约30%,分红指标持续向好,以回馈广大股东和投资者。

从收入构成上来看,按地区为划分,该公司港澳地区实现营收约477.6亿港元,同比增长48.1%,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到46.8%,内地则录得486.3亿港元收入,同比增长20%,两大市场展现出齐头并进的增长趋势,多项财务指标显着提升,令公司进一步坐稳行业龙头地位。

近年以来,中国建筑国际强化科技赋能,步入“科技+投资+建筑+资产运营”的内核发展新阶段,在此战略驱动下,公司业务亦于2022年迎来了结构性改善。其中,科技带动类业务营业额有较为明显的提升,由上年同期约173.4亿港元大幅增长75.5%至304.2亿港元。同时,投资带动类、建筑类及运营类亦保持稳健成长,共同促成其营收规模迈入新的台阶。

2022年,公司实现新签合约额1607.3亿港元,其中,科技带动类项目合约额占比达到了32.1%,其增速更是达到惊人的70.6%,进一步验证了“科技+投资+建筑+资产运营”多维驱动格局的必要性。可以预见的是,公司科技带动类项目占比的持续提升,在这种业务模式结构的变化趋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未来一段时间盈利能力有望继续保持。

而在业绩平稳快速增长的另一面,中国建筑国际显著化的差异竞争优势也体现在公司不断攀升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上。资料显示,中国建筑国际的ROE水平由2021年的12.9%开始不断攀升,而今已经达到13.9%,完美契合于公司管理层此前所提出的对未来ROE模拟路径。

倘若对此次ROE的提升做一次归因,中国建筑国际的科技赋能战略可谓功不可没,经过转型期后净利润加速成长,增速上升至17%,较上年的13.1%提升3.9个百分点;周转率从0.38上升至0.46,成为ROE回升主要动力。同时,基于公司稳健优质的基本面,可以预期公司未来不仅有望实现2025年ROE有望回升至15%以上的目标,中长期更有继续提升空间,逐步向优秀公司的ROE标准靠拢。

更令市场惊喜的是,中国建筑国际的盈利质量提升亦出现向好信号。2022年,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现金流情况均较往年实现了扭转:期内,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1亿港元,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为5亿港元。

这意味着,中国建筑国际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提前实现承诺目标,内地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好转,平衡在望;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亦实现为正。同时,公司可利用持续盈利带来的现金流增长,有望加快业务转型,促进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财务结构平稳健康。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国际还在内地市场通过GRT模式实现“长”改“短”,再结合MiC模式实现“短”改“无”,在消化前期PPP模式的不利影响基础上,实现业务结构转型,推动公司资产周转明显加快,同时经营现金流亦有望持续好转,最终推动公司走向高质量经营的道路。

科技赋能业务进阶,MiC将迎爆发式增长

如果说之前的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和稳扎稳打是为中国建筑国际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曾经的辉煌代表着过去,未来由科技创新形成的先发优势和全面引领,则是公司发展想象空间的延伸。

近年以来,模块化集成建筑(MiC)则将成为是中国建筑国际未来的发展重心。据了解,MiC作为高度预制化的建筑形式,建造过程具有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一体化装修、全自动化生产线的“五化合一”特点,在快速建造、安装精度方面提供了更快、更好、更环保的建筑解决方案,是装配式4.0时代的核心技术。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中国建筑国际旗下中建海龙,是香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混凝土MiC和钢结构MiC的供应商,在香港市场占有率第一,是MiC业务的市场先锋和技术先锋。

目前,该项建筑科技的应用也已在港澳市场得到了充分认可。年内,香港公款兴建建筑物除非得到特别许可均需采用MiC,政府以O·PARK2和将军澳中医院试点施工期碳中和;澳门推出一系列装配式公屋,公司成功获得多单。

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看,香港和澳门市场均面临着亟待复苏的基建需求,在未来规划中,又以土地、医院、公屋、交通等各类建设获得关注。以香港为例,未来五年兴建约30000个单位“简约公屋”,其需求紧、地块小、建造快的特点适于MiC应用。

除此以外,明日大屿填海10平方公里、北部都会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均为扩展土地容量的大型开发计划,土木工程结束之后将接续各类住宅、商业、市政、交通配套建设,香港建筑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张。澳门方面,未来规划中除了赌场还有非博彩项目,此外政府有计划开展政府公共设施、公共房屋、大型基建的建设工作,整体市场向好,对中国建筑国际这类MiC建筑科技供应商构成实质性利好。

内地市场中,正如前述所言,公司进入“短周期”时代,再结合MiC模式实现“短”改“无”,聚焦重点区域,形成三大MiC产品体系——混凝土MiC(广东深圳龙华人才安居樟坑径项目)、钢结构MiC(烟台滨海健康驿站)、电梯MiC(广东深圳中学新增电梯)分别适用住宅、商业、旧改场景。

就产品角度而言,公司MiC产品多样化,相比传统建筑模式还具有大幅节约项目工期、减少建筑垃圾消耗及材料浪费,从多维度节约项目总成本等优点,有望引领全国建筑工程行业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多元场景的覆盖也将为其带来全新需求边际。

由此看来,作为MiC领军企业,中国建筑国际正加速构建MiC产业链,绝对领先的技术、生产制造能力,成就了其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也使得公司MiC业务在未来港澳、内地市场继续大放异彩。未来,公司将以科技引领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业务结构转型,从而形成规模与盈利能力双升、现金流充沛、ROE打开增量空间的良性循环格局。

小结

回首2022年,提前实现经营现金流回正的目标,推动ROE重拾上升趋势,这些均成为中国建筑国际业务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的标志,也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开始。展望未来,公司提出了2023年净利润实现双位数以上增长、新签合约额不低于1800亿港元,派息比例保持约30%的经营目标,相信现阶段的积累,将为公司的业务转型以及持续增长的业绩,构筑最长远的驱动。

不仅如此,有鉴于2022年的业绩和财务表现,令中国建筑国际此前所提出2025年ROE回升至15%,经营性现金流保持为正,科技带动类新签合约额占比达到50%中期目标的实现,成为大概率事件。

回归于投资视角,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基本面为公司股价上升创造了前提条件,当前中国建筑国际的估值仍拥有上行空间,鉴于公司拥有实现科技引领和资源协同的能力,和基建市场依然明朗的前景,综合考虑下公司已具备极高的配置价值。当下,中国建筑国际优质而高效的成长路径已经明确,其内在价值有望随着龙头效应和业绩释放而获得市场长期关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