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个做产品的公司都在说「我们以用户为中心」,不过你可别被这样的「谎话」蒙骗,在具体的商业决策面前,每个人扮演的就只是一个数据,小数点后面不知道第几位。根据「用户需求」做产品,这里的用户指的只是他们最在乎的那群人。一些小众需求的产品如果影响大局(或者对大局毫无影响),是极有可能被抛弃的。

当然有些产品啊,其实也不是厂商主动选择方向,而是被市场推着走。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追求大而全的用户被满足了,而小众需求的用户则是没得选择,被迫接受一些妥协、承担额外的成本。

真无线和降噪,真的分不开?

过去「真无线耳机」和「降噪耳机」是两个品类,而今年几乎已经不存在不支持降噪的真无线新品了。

对降噪没强烈需求、更看重佩戴舒适性的用户有没有?肯定是有的(我就是)。但市面上的新品基本都朝真无线降噪的方向去做了,价格可以压到 400 元左右(电商折扣价在 300 元上下),再往下都是百元入门款的真无线,不带降噪。

AirPods 1 代

大部分人会选择真无线降噪,即使用不到。很多人的一个思维是,「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真无线这个品类还好,如果是在不需要降噪的场景,很多产品都有「通透模式」可以选择,安全性是没问题。但非入耳且降噪的领域,只有华为推出了一个 FreeBuds3,已经一年没更新。AirPods 3 从曝光图来看是保留了非入耳设计,与 AirPods Pro 未来可能是并行的两条线。

像我一样拒绝入耳,又想用真无线的用户,可以选择的范围真的不多。

手机相机「内卷化」

还有老生常谈的手机拍照,很多人都吐槽现在是「买相机送手机」,一点儿没错。从发布会所占篇幅、官网介绍,产品外观的变化,毫无疑问相机系统就是现在手机升级的重点。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内卷」了。

「手机拍照好」是不是一件好事?当然是。至少大家都是单摄、摄像头都不突出的时候,我是这么认为的。但自从拍照成为手机的最大卖点,首先外观是「难看」了,双摄、三摄、四摄 ...... 摄像头数量一步步升级,也一步步挑战着人们的审美下限。随之而来的还有摄像头突出、手机厚度增加等问题,空间都被相机模组占据,其他方面自然要让步。

「古早」时期我们也有拍照手机,不过那只是「百花齐放」中的一员,对拍照没那么在意的话还有很多选择。智能手机时代其实也有美图手机,不过在市场竞争中已经逐渐失去阵地,卖给小米,仅出过一代的小米 CC9 美图定制版,也没了下文。

现在你要买一个旗舰手机(甚至是中端和低端),强大的相机系统那是必选项。而实际上你有了高像素、有了噪点更少的夜景照片,最终大部分人只是发朋友圈、发微博,压缩先不说,即使以原图发布,最终效果也要取决别人是拿什么设备来看。更有人拿着高像素的手机,拍图却是在用复古相机 App,故意去制造噪点、瑕疵。

我承认,有一部分人是需要一个方便携带、拍摄能力强的设备,手机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另一部分没有此类需求的用户,就只能被迫承担这部分成本了。

全面屏「回不去」,但小屏需求还是有

手机大屏其实也是一样,边框一步步缩窄、屏占比一步步增大。为了顺应这样的潮流,这几年厂商可搞出了不少「幺蛾子」,刘海、水滴、翻盖、滑盖 ...... 不过目前全面屏「用了就回不去」的结果,其实是通过手势操作优化、全屏应用适配等过程,才一步步完善成了这个样子。

那些喜欢小屏手机的用户呢?他们已经没有太多可选项。前几年还有小钢炮、小屏旗舰的说法,这几年手机最多是往轻薄化去做,屏幕变小是不可能了。唯一在坚持的是苹果,iPhone SE2、iPhone 12 mini 满足了小屏爱好者的需求。一方面是「清库存」,另一方面是以低价 iPhone 售卖苹果的服务。

为小众需求勇敢买单

说到苹果,他们其实是最不追市场潮流的品牌了。跟进做得特别慢,创新做得又很激进。你能想象吗?iPhone 12 系列至今还是刘海屏,快充居然才 20W,高刷屏到现在都没上。而当他们想推进 MacBook 上的 Touch Bar 时,又最先在顶级的 15 寸 MacBook Pro 上尝试,让专业需求的用户没有选择。

能像苹果这样任性、不追市场趋势的品牌不多。一方面普通品牌没有多线推进产品的能力,当有想法做一些创新时,很可能因为没同行跟进、生态建立不起来,而孤掌难鸣,最终夭折。商业公司最终考虑的还是整体利益,「为用户考虑」的话听听就好,这只是相对的一个概念。

我们能做什么呢?那就是为自己的小众需求买单,别妥协去接受不喜欢的产品,那样只会给厂商多一个「不做小众产品」的理由。

关键词: 降噪耳机